宿迁市民政局

政府信息公开

名称 关于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116号提案的答复
索引号 014319733/2025-00108 分类 建议议案办理   其他    其他
发布机构 市民政局 公开日期 2025-06-27
文号 关键词
文件下载
时效

关于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116号提案的答复

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

您委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市公益慈善事业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和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一、提案办理过程

(一)专题布置会办。收到提案后,我局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由局领导任组长的办理工作领导小组。先后两次召开专题会办会,研究部署办理工作,制定办理计划,明确办理目标、时限节点和具体路径。

(二)调查研究推动。针对您提出的建议意见,局领导、相关处室多次深入慈善组织、项目实施点等一线开展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推进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慈善组织负责人、志愿者、捐赠企业代表、业务主管部门等多方意见,全面了解我市公益慈善事业在组织培育、募资渠道、文化建设、监督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需求。同时,主动与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对接沟通,共同分析问题、谋划对策,为办理提案答复提供坚实依据。

(三)认真办理答复。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形成了提案答复征求意见稿。为提高提案办理水平和办理质量,通过打电话、发邮件等形式,就提案办理工作专门征求委员意见,并根据委员意见重新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此答复稿。

二、建议采纳及落实情况

针对您委提出的4条建议,我们全部予以采纳落实,具体情况如下:

(一)关于“大力培育慈善组织”的建议。优化登记服务,推进“一门、一窗、一网、一次”规范化建设,开展社会团体换届备案“无感续证”服务。2024年行政审批窗口共办理社会组织类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2807件。强化孵化培育,通过提供免费办公场地、专业项目策划指导等方式,全市累计培育慈善组织24家,2022年以来新增慈善组织7家。发展社区基金,出台《宿迁市社区慈善基金指引》,引导慈善组织设立社区基金97支,总规模达1200万元,开展助老扶幼等项目156个。

(二)关于“持续拓宽募资渠道”的建议。我们始终把筹集慈善资金作为发展慈善事业的重中之重来抓,创新募捐模式,2024年,全市慈善组织接收款物1.22亿元,支出1.03亿元,惠及群众22.1万人次。创新开展“线上+线下”联动募捐,线上借助腾讯“99公益日”“江苏慈善周”平台;线下开展“慈善一日捐”等活动,网络募捐资金总量全省排名第十。培育冠名基金,引导企业、团体设立冠名基金,2024年市级新增“卓越教育基金”等基金,规模达504.7万元。争取外部支持,积极对接中央、省级慈善项目,2024年共获拨付资金1673.74万元,涵盖医疗救助、光伏帮扶等多个领域。

(三)关于“传承弘扬慈善文化”的建议。我们多维度积极推动全社会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树立典型引领,每两年开展“宿迁慈善奖”评选工作,共表彰全市慈善爱心捐赠企业(单位)56家、爱心个人15位、最具影响力项目9个。沭阳县“善行沭阳”栏目宣传事迹3期,多个项目获国家级媒体报道。拓展文化阵地,建成苏北首家市级慈善文化馆,接待参观2万余人次;认定10所市级校园慈善文化教育基地,推动基层建设慈善文化广场等阵地120个,惠及5200余户家庭。强化宣传推广,构建“传统媒体+新媒体”宣传矩阵,在《宿迁日报》等媒体发稿80余篇,编排设计《宿迁慈善》4期,省级以上平台发稿30余篇,制作短视频32条,“99公益日”期间灯光秀视频浏览量超50万次,宿迁慈善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提升。

(四)关于“强化慈善监督管理”的建议。健全监管机制,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基金会管理条例》等法规政策,建立“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制度,将慈善组织年度报告、公开募捐备案等纳入常态化监管。深化信息公开,实施“阳光慈善”工程,将信息公开作为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第一要素”,落实信息公开季度通报制度,开展一对一指导50余次。开展专项整治,2024年以来先后开展全市慈善组织管理漏洞和风险隐患全面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公益慈善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300余家慈善组织等从事公益活动的社会组织纳入整治范围,开展部署推进、全员培训、自查自纠、问题核查等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您委的建议,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针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内部治理、完善信息公开、构建综合监管机制,推动我市慈善事业迈上新台阶。

(一)强化培育慈善组织,依法进行登记管理。我们将持续加大对慈善组织的孵化培育力度,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做好登记认定工作,确保慈善组织的合法性和规范性。积极鼓励企业、企业家和高收入群体设立冠名基金。加强政策宣传和指导,引导符合条件的慈善组织申请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和公益性社会组织免税资格认定,提升其管理运营水平。

(二)拓宽慈善募捐渠道,激发慈善组织活力。我们将指导各慈善总会充分发挥其公募资格作用,不断创新募集方式,拓宽募捐渠道,推动社会捐赠形成常态化、多元化、全民化的良好局面。加强社区慈善建设,整合社区资源,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微公益”“指尖慈善”等网络募捐形式,方便更多的人参与慈善捐赠。推动“政府救助+慈善救助”有效衔接,以贫困弱势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精心策划实施各类慈善救助项目,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切实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三)深化慈善文化弘扬,营造全民慈善氛围。把弘扬慈善文化作为推进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大力弘扬新时代慈善文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及互联网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传播普及公益理念。以学校、社区、广场为重要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慈善宣传教育活动,加大对公益慈善先进典型的评选、推广、表彰和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浓厚氛围。

(四)加强综合监管力度,规范慈善事业发展。严格执行慈善组织年检制度,综合运用年报审查、抽查审计、等级评估等手段,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督检查。加强与财政、税务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推动建立跨部门监管机制。同时,推动慈善组织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规范、公开、透明的工作机制,提高自治水平,打造“阳光慈善”,指导慈善组织及时全面地在指定平台公开相关信息,主动接受媒体和大众的监督,保障捐赠者的知情权。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