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超”看宿迁:在“楚汉争霸”的历史沿革中探寻文化发展密码
- 发布日期:
2025-07-09 - 来源:
- 访问量:1
当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苏超”之名点燃赛场,宿迁与徐州的“楚汉争霸”呐喊,不仅是体育竞技的激情碰撞,更是地域文化基因的当代唤醒。这座被称为“华夏文明之脉、淮河文明之源、楚汉文化之魂”的城市,历经行政区划的千年褶皱,在“散装”个性与“整装”格局的辩证中,将历史根脉融入现代文明,书写着从西楚霸王故里到“中国酒都”“水润之城”的文化进阶史。
一、“楚汉争霸”的历史回响:从行政区划印记到文化符号活化
“苏超”赛场上的“楚汉争霸”称谓,实则是秦末汉初行政区划的文化投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推行郡县制,宿迁境内设下相县,属泗水郡,与古称彭城的徐州同属江北行政板块。秦末项羽灭秦后建都彭城,自立西楚霸王,其势力范围覆盖今宿迁、徐州等地,首次以政权形式将两地纳入同一文化圈。西汉时,两地同属临淮郡,东汉至三国时期共属下邳国,行政区划的长期统合,让“楚汉”成为地缘与文化的双重标识。
这种历史关联在当代依然可寻:项王故里景区内相传为项羽手植的槐树,历经2200余年风雨仍枝繁叶茂,成为楚文化的活态象征;宿迁民间艺术柳琴戏(国家级非遗)的“拉魂腔”,与徐州梆子戏在唱腔韵律中暗藏着淮海文化的共性基因。正如明清时期宿迁与徐州同属淮安府、徐州府辖制,行政归属的延续性,让“楚汉争霸”从历史事件升华为跨越两千年的文化意象,在足球赛场的呐喊中完成古今对话。
二、行政区划的千年褶皱:从新石器遗址到现代都市的文明跃迁
宿迁的行政建置史,是一部浓缩的淮河文明演进史。境内泗洪顺山集遗址(距今8000余年)的发现,将江苏文明史推前1600年,证实这片土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形成聚落文明。夏商周时期属徐夷之地,春秋属淮夷,战国先后归吴、越、楚,公元前113年古泗水国建立,直至秦代设下相县,完成从部落到郡县的跨越。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为避皇帝李豫名讳,“宿豫”改称“宿迁”,这一名称沿用至今。值得关注的是,明清时期黄河与运河在宿迁交汇,使其成为漕运、治河的关键节点,明万历年间潘季驯在此推行“束水攻沙”治河方略,留存的皂河龙王庙至今仍是世界文化遗产中运河段的重要遗存。199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宿迁市,辖沭阳、泗阳、泗洪、宿豫四县及宿城区,短短29年间,这座昔日13平方公里的小县城蜕变为建成区超百平方公里、人口超百万的现代化城市,经济总量全国排名从第146位跃升至第67位,行政能级的跃升与城市扩张同步,印证了行政区划对现代化进程的驱动作用。
三、“散装”特质与“整装”格局:文化个性与区域融合的辩证统一
在江苏“散装”文化语境中,宿迁的独特标识从未褪色。以项羽文化为核心,项王故里景区构建起“楚风汉韵”的沉浸式体验场景,2025年“五一”期间推出的《霸王醉酒》《虞美人・乐舞》等演艺,将西楚文化与酒文化深度融合,节日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26.2%;非遗项目云渡桃雕、洋河酒酿造技艺等,与柳琴戏共同构成宿迁文化的“个性标签”。这种“散装”特质,本质是行政区划变迁中保留的文化基因,如明清时期宿迁属徐州府,但其酿酒业因运河漕运形成独立体系,“福泉酒海清香美,味占江淮第一家”的清代赞誉,见证了地域经济文化的独特性。
但在“散装”表象下,宿迁始终与江苏整体发展同频共振。1996年建市作为江苏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使其融入全省产业布局,构建机电装备、绿色食品、高端纺织、光伏新能源、绿色家居、新材料等六大主导产业,2024年全市GDP达4801.85亿元,同比增长6.9%。在文化保护领域,《宿迁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施行,与全省运河文化带建设形成协同,中运河宿迁段及皂河龙王庙行宫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实现全市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这种“整装”逻辑,恰似运河水流既滋养了沿岸各具特色的城镇,又通过水系连通形成整体生态,彰显了行政统筹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智慧。
四、运河文明与酒文化:行政脉络中的产业基因传承
京杭大运河宿迁段的千年漕运史,塑造了城市的经济肌理与文化性格。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使宿迁成为南北漕运关键节点,隋唐时期每日经此转运的漕粮达数万石,沿岸“舳舻相接,商贾云集”,催生了皂河、窑湾等繁华市镇。明清时期,黄河与运河交汇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宿迁成为治河重镇,留存的水利工程与龙王庙祭祀文化,构成运河文明的活态见证。
与运河共生的酒文化,更是宿迁行政区划史的独特注脚。1800万年前双沟古猿的“天然果酒”传说,开启了这片土地的酿酒史;明代九大省客商在宿迁设立会馆竞酿美酒,清代洋河大曲成为贡酒,曹雪芹曾写下“清风明月酒一船”的佳句。1951年洋河酒厂在私家酒坊基础上成立,2010年“洋河”“双沟”两家企业整合为苏酒集团,2024年白酒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洋河股份品牌价值达909.79亿元。从隋唐酒坊到现代产业集群,酒文化的传承与行政区划的稳定密不可分,如明清时期宿迁属淮安府,便利的漕运为酿酒业提供了原料与商路,而当代地级宿迁市的产业规划,则让“中国酒都”成为城市名片,连续6年成功举办中国(宿迁)白酒之都文化旅游节,吸引众多国内外客商共赴“醉美之行”,实现了历史基因与现代产业的无缝衔接。
五、红色基因与数字新生:历史记忆到发展动能的价值转化
宿迁的行政区划史,同样铭刻着改革创新的红色印记。1978年9月,泗洪县上塘公社首开江苏农村“大包干”先河,拉开改革序幕;“耿车模式”“工业类产品生产许可证”等原创性改革享誉全国。如今,红色基因转化为发展动能:在生态治理中,将洪泽湖、骆马湖、古黄河等10.15万公顷湿地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建成“智慧湿地”管理系统;在产业创新领域,2025年第七届运河电商大会签约128个项目,涵盖人工智能、宠物经济等新业态,花木电商销售额占全国平台三分之一,平均每秒35件快递发往全球,实现了从“运河漕运”到“数字物流”的时代跨越。
这种转化背后,是行政区划调整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宿北大战遗址公园被列入红色研学线路,每年吸引超20万游客;朱瑞故居、雪枫公园等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与行政区划中的文旅规划深度结合,形成“历史记忆—文化体验—产业增值”的闭环。正如1945年9月至1946年7月曾短暂设立的宿迁市(属泗宿县)为当代城市发展埋下伏笔,今日宿迁在“四化”同步集成改革中,正将历史赋予的精神特质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动力。
结语:在历史褶皱与现代肌理中解码文明生长
从“苏超”赛场的“楚汉”呐喊到项王故里的青瓦白墙,从运河古镇的漕运遗迹到电商产业园的数字光芒,宿迁的文化发展密码,始终藏在行政区划的历史褶皱中。这片土地既保留着“散装”的文化个性——西楚霸王的英雄气、运河船工的号子声、柳琴戏的拉魂腔,又在“整装”的行政脉络中融入江苏发展大局——产业协同、生态共治、文化共享。当清晨的阳光掠过项王手植槐的枝叶,洒向现代化的酒都文化公园,宿迁用两千年的历史积淀证明,真正的城市文明,永远生长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而行政区划的沿革,正是丈量这片土地文明厚度的标尺。
(局社会组织管理处供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